个人美学价值观

前段时间读了美学大师朱光潜写的《谈美》,受益不浅。虽然说不少观点我并不认同,但也太屡次给我醍醐灌顶之感。本文能够算做是读后感,但并非单纯的读后感。 有些地方引用了书中观点,但通过了我大脑加工,有些地方彻底是我个观点,整体来讲,是我在朱光潜老先生指引下构建起来的美学价值观。web

什么是美感?

  人看待事物有三种不一样的态度:实用态度、科学态度、美感态度。svg

  所谓实用态度,是指对本身有无心义、利害的判断。例如,某我的看到一个杯子,以为它很是便宜,想到它能够用来喝水。设计

  所谓科学态度,是纯粹客观理论的判断,抛开了情感和成见。例如,某个计算机专业的同窗,看到一台电脑,想到它的组成原理、体系结构。xml

  所谓美感态度则把注意力放在事物自己,使其孤立绝缘,成为独立自足的世界。看到杯子,只想到杯子自己,只以为它长得很美,比例适当,颜色搭配协调。看到一台电脑,只以为它设计简约,在微光点缀下,反射出边上杯子的倒影。对象

  实用态度在心理活动上偏重于意志,有时候甚至是欲望的驱使。科学态度在内心活动上偏重于思考,是理性的分析。美感态度在心理活动上偏重于直觉,是对事物基本的感觉,既没有意志,也没有理性,而是单纯的欣赏、品位。游戏

  所以说,美是一种超脱于科学理性以外的主观感觉,是客观事物在人心里的投影。但与此同时,又不能受主观欲望驱使。想要感觉一件事物的美,既不能离得太远,彻底用理性去分析它;又不能离得太近,只想到柴米油盐这些生活杂事。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感觉美的人,应该学会关闭本身理性的大脑和原始的欲望。it

  有人可能会以为,本身只要实用态度或是科学态度就够了,要美感态度有何用。在谈论美感态度的有用与否时,事实上咱们就是在用实用态度来看待“美感”这件事了。这里,只想简单的说,美感对于咱们的肉体多是无用的,但精神须要美感。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饿。同理,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能够判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原理

如何得到美感?

  上面谈了什么是美感的同时,其实也已经说起了得到美感的一些影响因素。webkit

  美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点:距离、移情做用程度、美感经验深浅。这三者共同影响了物的意蕴。下面将逐一讲解。引用

  首先说距离。为何对岸的树,异国的风景,古代的器具,别人的生活老是感受更美?为何非要到不熟悉地方,甚至远行,才能感觉风景,才能算是旅行?这是由于对于本身身边的东西,咱们老是很难跳出实用态度的考量。例如久住的城市,出门看见一条街就想到朝某方向去上班,朝令一方向去银行。咱们注意力不自觉的迁到旁物,不能专心看到事物原本的样子。这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要感觉美,则不能离得太近。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自己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以外去看。

  再说移情做用程度。这一点其实说得仍是距离,想要达到较强的移情做用,就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所谓“移情做用”,指的是人在聚精会神中,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备人的生命活动,使原本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例如,竹子,它本无性格,而咱们却非说它刚直谦逊,不卑不亢。中国古诗中这种移情做用很是常见,诗人写诗的过程,自己就是审美的过程。审美自己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另外,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取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因此审美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内心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天然也能够少存些浊念。苏东坡诗说:“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势必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忘记理性,忘记欲望,方能忘记本身。

  前面说的两点,实际上说的是同一点,归根究底就是要物我同一。然而,就物我同一这种境界来讲,最容易达到的人,每每是孩子。孩子缺乏理性,又没有太多争名夺利的欲望,他想要的不过是单纯的快乐。咱们能想起太多儿时物我同一的场景,玩游戏、看电视,都能达到忘个人状态。但随年龄增加,这种体验就愈来愈少。那难道说孩子的审美就强于他人吗?这就引出最后一点,美感经验的深浅。

  审美自己是一我的和物交流的过程。物被人的直觉捕捉,成为一个形象,形象映照于人心。人的情感、经验又施加在物的形象之上。所以,物的形象是人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性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好比一朵含露的花,在这我的看来只是一朵日常的花,在那我的看或觉得它含泪凝愁,在另外一我的看或觉得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诗。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而此处所说“深人”,何觉得深?情感、思想的深度,是须要人生经历铺垫的。但也并非经验丰富,美感经验就深。经历只是原材料,品位其中的情感,思考它的本质,才将单纯的经验化做一种美感经验。人生经历也不必定非要是本身的亲身经历,书上的、银幕上的,都能成为美感经验的原材料。

  所以,在我看来,想要感觉世间之美,需永远怀着赤子之心,和好奇之心。赤子之心让人不忘记本身最初对美的感觉,记得那种人物同一的忘我境界,并为此而坚持追寻美的体验,不忘记精神生活。好奇之心驱动人不断向前,不安于现状,不断体悟、思考,增加自身美感经验。二者失其一,均可能放弃对美感的追求,最终陷入生活的泥沼。

  有时候以为,我不是为了获得什么而上路,而是因不想陷入,而苦苦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