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如何学会说话?

    原始的语言常常是由行为衍生出来的,很多字词、语句是行为活动的总结和表征,如儿童学习语言,一方面是大人的教导,但是他们(小孩子)并不理解什么是爸爸、妈妈等等,另一方面,他们需要结合大人们的行为来确定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其他方面的词语也类似,但总体上是以先易后难,由近及远,从问到答,首感次知,直觉逻辑,按生物、社会、理性的秩序展开,行为产生了语言,语言修正了行为,相互促进演化,一直下去,直至智能浮现。智能是多种态势感知(物理域、信息域、认知域、社会域)产生出的交集。

    这也是计算机式人工智能与人自然智能的差异,编制的程序可以写为:


if (谁生了你)


then(Ta就是爸爸、妈妈)


    但是小孩子不是这样的,他可以随便叫一个陌生人爸爸妈妈,因为他也不理解这些概念的真实含义。但是,这种不理解与机器的不理解是不一样的,小孩的不理解是暂时不能把名称与对象建立起有机关系,机器的不理解是它不能把名称与对象建立起关系,它只有映射、能指,而没有可能性的影射、所指。机器没有暗示,更没有启示,只有明示!

640?wx_fmt=jpeg

    映射是个术语,指两个元素的集之间元素相互“对应”的关系,为名词。映射,或者射影,在数学及相关的领域经常等同于函数。

    影射是用一种事物暗示或说明另一种事物。有两种作用:一是起暗示、引导和提示的作用;二是借喻的作用。

    启示,是从希腊文apokalupsis而来,它的意思是“公开”或“揭开”。

    能指与所指是结构语言学的一对范畴。在瑞士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意指作用”、“能指”和“所指”是三个紧密相联的概念。意指作用表示下述两者的关系:一方面是表示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语言符号;另一方面是语言符号所表示的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他把意指作用中用以表示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语言符号称为能指,而把语言符号所表示的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称为所指,所指也就是意指作用所要表达的意义。能指指单词的词形或词音,所指指单词所表示的对象或意义。例如,作为语言符号的“桌子”这个词是能指,作为具体事物的桌子是“桌子”这个语言符号的所指,同时也是这个语言符号的意义。


    关系,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

    简单地说,关系就是交互,即相互彼此之间的交流、交往、交流、交替、交叉、交融,机器之间的交互(在不考虑环境的作用下),一般都是程序秩序性的,但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理性;人与人之间的交融,除了理性逻辑外,还涉及到感性直觉,尤其是还有社会/情感,这也是复杂的主要根源。人机交互,既包括人人交流,也包括机机交互,其根本也是为人人交融服务,所以也将涉及难解的理性和无解的感性。

    人机融合就是感觉,感是物(生)理性的(刺激、数据、属性),觉是心理性的(觉察、联系、关系),感觉就是物(生)理+心理。人机交互的难点就是如何“感+觉”,如何感受物(生)理性的刺激?如何产生(非理性的)直觉?如何生成(理性的)觉知?如何在特定的时空中形成态势感知(对动态趋势的感受和觉知)?


    关联,尤其是人机环境之间的,终究不是简单的匹配,而应该是较为复杂的相互作用,正如很多事情一样,一旦涉及到人就会变得有味道起来: 物理映射到生理倒也可理解,毕竟都是物之间的关系,可从心理影射到物理麻烦就大了许多,风马牛相及,无中生有……能不大吗?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中的“相互”意义大了去了,我给你一拳你给我一脚,我给你一个媚眼你还我一个微笑,我给你一个信任呢?一个自主呢?哈哈哈……
    你给一脚我未必会给你一拳,你给我一个微笑我未必会给你一个媚眼,你给我一个承诺我未必会有因应,你天天上微信我未必都全看……这些相互并说明不了什么,因为得看次数,少了是远去,多了是无聊,因为没有意义的相互就是机械性的机器人吧~

    若态是实体的属性,那么势就是关系;若态是关系,那么势就是关系的关系。小孩子学会语言过的程中不但生成“态”,而且还会长出“势”,机器还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