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大学的尾声

 

大学本科第四年后咱们便面临了人生的又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此时除少数同窗选择创业或待业,相信九成的同窗们都会在出国,读研,工做里进行选择。其实能够分得更细一点,个人分法是:国外读博,国外读硕,国内读硕,国内读博(硕博连读),工做。工做能够再按照职位分为技术型,市场型和内务型,按公司类型分为实业公司和事务所,按公司性质分红政府机关,国企,外企,民企,按照地点分为国内工做(回国工做)和国外工做,还能够按照行业打类来分,就不一一列举。学习

对于咱们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选择没有好坏,只有适不适合。适合的选择可以与咱们对于将来生活方式的愿景实现短时间和长期的匹配。所以咱们必须在做出选择前扪心自问:本身最终想要成为怎样的人,近几年想成为怎样的人。接着再问本身:毕业后想拥有怎样的生活方式,若干年后又想拥有怎样的生活方式。有了明确答案,咱们才不是随着命运之风飘着的叶子,才可能挣脱和说服父母,经过理性来给本身做出选择。(这也能够算是陈寅恪先生说的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的开始)职业规划

有了价值观的基础,接着咱们必须全面了解这些选择的条件,过程,结果。spa

 

出国-好山好水好无聊设计

 

出国是个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冷暖自知的选项。出国的准备最繁琐,但要求最为宽泛,只要有钱,全部人都能出国读研究生,区别仅在于学校的好坏,奖学金等。出国基本要求是GPA,英语成绩,推荐信,我的陈述,额外要求是paper,实习(工做)经历,课外活动经历,较好的家庭条件等。事务

 

我在瑞典待了2年,也和在其余国家留学生有过交流。发现标题获得了几乎全部同窗的共鸣。留学生通常会所以组成一个个圈子摆脱孤单,但不能摆脱寂寞,总人数的限制让咱们找到价值观类似的朋友要看概率,甚至在不少状况下是困难的。可是,有时候寂寞并非坏事,反而可以创造很是好的环境,让咱们静心思考人生的意义。这段时间,如今回想起来,是我最难忘最宝贵的一段时光,它帮助我养成了看书的习惯,接受多元的思想,也想清楚了不少问题。王国维人生有三大境界,我想我在瑞典的时光,算是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中。学习的压力因人而异,因校而异,因学位而异。Phd的科研压力天然不是小硕能比,名校的考试压力也天然不是杂牌院校能比。但整体来讲,专业课的平均教学质量仍是优于国内院校的。资源

 

出国的收获分为两类,硬收获上,英语,留学学历。软收获上,一我的生活的能力,较为完整成熟的人格,丰富的阅历。能够看到,若是把出国和不出国做为比较,出国的最大优点在于软收获。这些软收获不能转化为财富,却能令人丢掉对财富的过度追求,心里强大,独立思考。从就业状况看,除了咱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学校外,海龟回国找工做是一个很是大的挑战,这主要是因为国内企业招聘制度,显规则和潜规则大多照顾国内的名校,没法兼顾海龟。换句话说,不是由于不优秀,不是由于不适合,而是由于招国内的省事,够用,靠谱。it

 

国内读硕-一个硕士学位+一段就业缓冲期求职

 

我问过不少同窗他们硕士阶段在作些什么,获得最多的回答即是:帮导师作项目。这句话颇有意思,“帮导师”表明的意思是,因为中国整个的硕士生培养体制问题,大多数硕士同窗是没有办法自主选择方向进行学习的,只能由导师来安排同窗的工做,变相的把同窗成为本身的廉价劳动力。“作项目”表明的意思,则是这些工做一般都是隶属于导师所争取的某个项目的。也就是说,由导师来争取项目和经费,由课题组的青壮年教师负责具体的研究任务,由低年级硕博学生来具体执行实验和计算任务,这现象在技术发展成熟的专业中很是常见。换句话说,硕士阶段的收获只在导师所要求的方向上,其余方面的收获,只能靠本身争取,好比瞒着导师去实习。基础

 

硕士的意义在我看来,在于一个学位,加上一段时间。咱们能够利用这段时间,尝试不一样的实习职位,感觉不一样的公司,思考本身的职业规划,也能够爬山徒步,踏遍九州,在工做前把想作的事情都作好。这段时间最奇妙的地方在于,对于一位有能力和特长的成年人,没有正式工做,没有不少收入,却不会有来自家人和社会的压力,可以从容的尝试,为本身做出长远的规划im

 

硕士的学位的含金量略低于本科学位,但依旧是块强大的敲门砖。在我看来,国内硕士是最适合在国内找工做的群体,名校更是如此。缘由即是企业招聘制度和规则的便利,以及丰富的实习机会。

 

读博-学术,学术,学术

 

读博士的条件很简单:喜欢学术,愿意长时间从事学术工做。

 

理工科博士通常有两类任务,一是作项目,二是写paper,任务的比例因专业而异。通常偏理论和基础的专业,写paper的比例高,平时的生活也很简单,不是去实验室,就是去实验室的路上。作项目为主的博士,通常在偏应用的专业比较多,这类博士和上文的硕士比较像,但又比硕士承担了更多和更重的科研任务,以及更高的期待和留用可能性。博士为人诟病的地方不少,3-4年的时间浪费了最青春的年华,纵向的研究窄化了就业面,实验室的枯燥生活消磨着人的意志,论文压力和经济压力使精神受到双重摧残,就业的起薪甚至不如一些硕士生。可是,若是咱们跳出这一切传统的价值思惟来看,博士的3-4年又未尝不是一段珍贵的时光,在一辈子中精力最为旺盛,学习和研究能力也最强的时候,可以有段充足的时间去研究本身感兴趣的方向,解决人类没有解决的问题,探寻事物背后的奥秘,设计精巧的仪器,这些都能给咱们带来成就感,对一些人来讲,这是超越名利,财富的。

 

博士阶段的时间最长,收获也最为多样,因人而异,有世俗的,也有精神的。博士的出路最多的是高校,研究所的教职员工,但有些博士并不能立刻得到这些职位,博士后的出现即是一种过渡。博士去企业界,去从政的都有,但这些其余的出路都须要事先的准备和良好的机遇。读博士虽然是最不容易赚钱的选择,但也是最容易赚大钱的选择,一旦有机会掌握一项在将来有市场潜力的技术,在合适的时机创业能带来巨大的回报。施正荣和李彦宏即是最典型的例子。

 

工做-两级分化

 

本科毕业后,直接工做是最多人的选择。这些人能够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动选择,另外一类是被动选择。

 

对于主动选择,我以为这批人中产生社会成功人士的几率极高,物质上的投入产出比也最大。主动选择意味着面临选择时,对本身将来已有了规划,而且早做了准备,火烧眉毛的想要离开学校去实践本身的想法。而被动选择,则是无奈的选择工做,对本身的将来没有规划,没作准备。被动选择者是缺少谈判的资本的,所以一般在求职中属于弱势群体,社会又是个大染缸,将他们还没有强大的人格胡乱洗刷,最终固化的价值观极有可能单一偏激,所以他们的将来更多由命运来掌控,成为随风而飘的叶子。而主动选择者们,可能早早的已经去了大公司,投行咨询实习,经过交流对职场有了必定的认识,知道本身想要的工做,也有必定的选择资本,在求职中属于强势群体,他们也可能在计划,工做若干年后回到校园读MBA。

 

一言以闭之,本科生如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和充分的准备,主动选择直接工做是很是不错的选择,这将会让咱们在合适的时间进入合适的企业,接上地气,看到诸多的社会现象,若干年后依然能够返回课堂,从新思考。

 

最后仍是想多说几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独立思考。但现状是功利主义的教育大行其道,在大学中,咱们学会的是公式而不是思想,是专业技能而不是为人处世,咱们一直在为别人而学,却不多为本身而学,咱们毕业后能解无比复杂的公式,背出几十几百页的条文,却解不出也背不出将来想要的生活,理想和目标。做为学生,咱们要警戒这些现代教育的弊端,适时从GPA,奖学金,名企实习和高薪工做的单一价值理念中走出来。不要机械的迎合评价体系而成为职业培训的产物,而要经过充分阅读和交流,接受多元的思想,做为一个独立的人,学会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怀着本身的想法和目的,再利用大学给予资源去实现。如此,方能真正读到大学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