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小学开展机器人教育课程

机器人教育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它涉及自动控制、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传感器、人工智能、和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格物斯坦小坦克认为面对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大力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战略的进程中,抓住时机在中小学引入机器人教育,提升学生对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全面认识和理解,激发对创意和创新的兴趣,并作为一种培养创意思维和创新人才的新载体。

机器人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目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还仅处在活动层面,机器人教育大多是以课外活动和各种兴趣班、培训班的模式开展的。也的确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学校能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智能机器人的活动或竞赛,但作为课程引入到教学中的却很少。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机器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应该积极开展中小学机器人教育课程。

根据机器人教育课程的特点,我们课程教学的方法统一为:新知教授、实践应用。任务驱动,教师根据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合理地设计教学任务。课时安排为每周两节课,两个课时已经足够学生完成一个作品的制作。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进行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小组讨论等环节,让学生发现问题,以便引入新知。

新知教授,学生将任务进行仔细剖析,并填写学生工程册(学习工程册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凭证,也是学生进行任务分解、问题解决过程的记录)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机器人课程的特殊化,可以将每个新知(一般的传感器的应用)分为“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怎么使用、应用了哪些学科知识”几个部分。学生通过以上几个部分可以较为深入地认识每一个固件,也可以扩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进行创作。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能更多地将学习贴近生活,将生活的问题搬进学习中来。

实践应用,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内,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教师应设计与生活相关的主题,让学生将生活与学习有效联系起来,达到培养学生体会生活、观察生活的目的,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机器人教育课程有着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多维化: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指导学生自评、互评。由于作品要求体现各个小组的创新性及与实际生活的相联系性,因此还可以请学科以外的教师、学生甚至家长对作品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评价课内所学,还要评价课外的实践;不仅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掌握情况,还应着重考查学生对生活中细节的把握程度和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不仅仅关心的是学生制作了多少作品、制作的作品创新性有多高,更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在学习中建立机器人普及课程的学生学习工程册,将学生分解问题、问题解决建议、提出和学生作品展示记录下来,让学生能力的提高建立在存量基础之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评价形式多样化:除了在课堂上进行评价之外,还应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参加竞赛。让学生通过成绩的获得,感受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