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管理---设备驱动程序、设备无关性、缓冲区管理

1、设备驱动程序

设备驱动程序是I/O系统的高层与设备控制器之间的通讯程序。其主要任务:
①接收上层软件发来的抽象I/O要求,如read、write等命令;
②再把它转化为具体要求,发送给设备控制器,启动设备去执行。
③反方向,它也将由设备控制器发来的信号,传送给上层软件。web

  1. 驱动程序的功能
    (1)接收由与设备无关的软件发来的命令和参数,并将命令中的抽象要求,转换为与设备相关的低层操做序列;
    (2)检查用户I/O请求的合法性,了解I/O设备的工做状态,传递与I/O设备操做有关的参数,设置设备的工做方式;
    (3)发出I/O命令,若是设备空闲,便当即启动I/O设备,完成指定的I/O操做;若是设备忙碌,则将请求者挂在设备队列上等待;
    (4)及时响应由设备控制器发来的中断请求,并根据其中断类型,调用相应的中断处理程序进行处理。并发

  2. 设备驱动程序的特色
    (1)驱动程序是与设备无关的软件和设备控制器之间通讯和转换的程序。
    (2)驱动程序与设备控制器和I/O设备的硬件特性,紧密相关。
    (3)驱动程序与I/O设备所采用的I/O控制方式紧密相关。
    (4)因为驱动程序与硬件紧密相关,于是其中的一部分必须用汇编语言编写。
    (5)驱动程序应容许可重入,一个正在运行的驱动程序常会在一次调用完成前被再次调用。svg

  3. 设备处理方式
    (1)为每一类设备设置一个进程,专门用于执行这类设备的I/O操做。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较大的系统;
    (2)在整个系统中设置一个I/O进程,专门用于执行系统中全部各种设备的I/O操做。也能够设置一个输入进程和一个输出进程,分别处理系统中的输入或输出操做;
    (3)不设置专门的设备处理进程,而只为各种设备设置相应的设备驱动程序,供用户或系统进程调用。这种方式目前用得较多。操作系统

  4. 驱动程序处理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次I/O由“驱动程序+中断程序”一块处理完成.net

  5. I/O控制方式
    (1)程序I/O方式
    (2)中断驱动I/O方式
    ①CPU向相应的设备控制器发出一条I/O命令
    而后当即返回继续执行任务。
    ③设备控制器按照命令的要求去控制指定I/O设备。
    这时CPU与I/O设备并行操做。
    ⑤I/O设备输入数据中,无需CPU干预,于是可以使CPU与I/O设备并行工做。从而提升了整个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及吞吐量。
    (3)直接存储器访问DMA(字节—块)
    ①特色:
    a.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是数据块
    b.所传送的数据是从设备直接送入内存的,或者直接从内存进设备;不须要CPU操做。
    c.CPU干预进一步减小:仅在传送一个或多个数据块的开始和结束时,才需CPU干预,整块数据的传送是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完成的。xml

    ===>DMA方式又是成百倍的减小了CPU对I/O的干预,进一步提升了CPU与I/O设备的并行操做程度。blog

    ②DMA控制器中的寄存器
    a.数据寄存器DR:暂存设备到内存或从内存到设备的数据。
    b.内存地址寄存器MAR:它存放把数据从设备传送到内存的起始的目标地址或内存原地址。
    c.数据计数器DC:存放本次CPU要读或写的字(节)数。
    d.命令/状态寄存器CR:用于接收从CPU发来的I/O命令或有关控制和状态信息。队列

    ③DMA工做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I/O通道控制方式(组织传送的独立)
    CPU、通道和I/O设备三者的并行操做,提升整系统资源利用率
    宗旨:减小主机对I/O控制的干预,将CPU从繁杂的I/O控制事物中解脱出来。进程

2、与设备无关的I/O软件

设备无关的软件是I/O系统最高层软件,但它和其下的设备驱动程序之间的界限,将随操做系统和设备的不一样而有所差别。图片

  1. 好处:
    (1)设备分配时的灵活性
    (2)易于实现I/O重定向
  2. 全部设备的公有操做:
    (1)独立设备的分配与回收
    (2)逻辑设备映射为物理设备
    (3)设备保护
    (4)缓冲管理
    (5)差错控制
    (6)控制方式
  3. 分配
    I/O请求->设备->控制器->通道

3、缓冲区管理

  • I/O控制方式减小CPU对I/O的干预提升利用率;
  • 缓冲则经过缓和CPU和I/O设备速度不匹配矛盾,增长CPU和I/O设备的并行性,提升利用率。
  • 现代OS中,几乎全部的I/O设备与处理机交换数据时,都用了缓冲区。
  1. 引入缓冲区的主要缘由:
    (1)缓和CPU与I/O设备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
    (2)缓冲区数据成批传入内存,也可进一步减小对CPU的中断频率
    (3)最终目的:提升CPU和I/O设备的并行性

  2. 使用缓冲区的方式:
    设备速度差距越大,缓冲区容量越大
    (1)单缓冲、多缓冲
    双缓冲
    两个缓冲区,CPU和外设再也不针对一块交替
    可能实现连续处理无需等待对方。前提是CPU和外设对一块数据的处理速度相近。
    另外还可实现双向通信
    ===>单缓冲和双缓冲的时间计算
    多缓冲
    可增长缓冲区数量,同时进行必定的多缓冲管理入和出的同步
    组织形式:循环缓冲、缓冲池
    (2)循环缓冲
    设置多块缓冲区
    用循环结构组织,只供两个相关进程使用
    顺一个方向放入或取出
    循环缓冲的问题:
    不能同时双向通信
    利用率不高。缓冲区是专用缓冲。 系统并发程序不少时,许多这样的循环缓冲须要管理,比较复杂 (3)缓冲池(Buffer Pool) 在池中设置多个可供若干个进程共享的缓冲区。 缓冲池:可双向缓冲;缓冲区总体利用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