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领跑超融合市场,英特尔创新与实践从未止步

申耀的科技观察

读懂科技,赢取未来!

过去几年,超融合(HCI)在中国市场的火热程度不亚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自2013年超融合概念首次在中国出现;到2016年中国迎来“超融合元年”;再到2020年超融合开始广泛落地行业市场。可以说,在短短七年时间内,超融合就完成了市场鸿沟的跨越。

背后的关键原因,是超融合架构通过使用服务器集群并将数据分布在集群各处,以此提高的企业关键工作负载和持久性。同时,通过灵活地添加服务器节点,超融合可轻松扩展企业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容量、并大幅度提升性能,由此实现了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的虚拟化,进而通过统一的平台化管理,真正让企业实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

在此过程中,作为超融合市场中的重要参与者和引领者,英特尔也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迭代,以及与合作伙伴的密切合作,不仅为企业客户认知超融合,并广泛接受超融合打下了关键基础,也引领了超融合市场新一轮的创新与升级。

超融合的进化与迭代

毫无疑问,超融合是过去几年数据中心领域增速最快的市场之一。根据IDC公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软件定义存储和超融合系统市场报告显示,尽管受疫情影响,但今年一季度中国超融合市场依然保持了10.5%的平均增长率,市场规模达到2.13亿美元。同时,IDC预测2020年中国超融合市场有望冲击12.6亿美元,到2024年则有机会达到24.8亿美元。

 

目前,超融合已成为软件定义时代下承载业务创新的重要平台之一。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做观察:

一方面,超融合场景从企业边缘业务逐渐向关键业务渗透。过去几年,超融合已经在边缘和敏态应用场景中验证了其稳定性和可靠性,但超融合的应用范围绝非限于此,其正在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逐渐进入企业核心关键应用,对主流数据库、ERP,以及其他企业关键应用等均有良好的支持。

可以看到,随着超融合系统在稳定性、可靠性和性能优化方面不断进步,同时软件方面也实现了持续的迭代升级,使得超融合在金融、电力、能源和交通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应用。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成为推动超融合边缘云落地的新动能。在数字化转型加速的今天,企业对数据“取、存、管”的新要求,在为超融合带来了极大的市场增长空间的同时,也让超融合系统在数据中心中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确实如此,未来很多云服务会从原来的数据中心逐渐走向边缘,这让通过中心建模分析和边缘实施决策的方式变为可能,但这也给数据中心的工作负载带来很多复杂的挑战,而超融合架构可以有效解决这些计算密集型的任务,推动边缘云实现落地。

不难看出,无论是从应用场景还是技术趋势发展看,超融合无疑在未来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与作用,同时这也就要求超融合架构必须能够快速、轻松地向上和向下扩展,支持包括云原生、AI、大数据等更多新应用的工作负载,进一步加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

作为超融合技术创新的领导者,英特尔也正在把企业客户的实际“痛点”转变为更为具体的落地实践。

例如,ITX是全球移动解决方案业务的领导者,这家公司协助大型跨国企业和机构在 130个国家/地区雇用和管理约5000名外派人员,这不仅涉及到处理客户、移动办公人员、合同和当地法律等众多复杂事务,同时也生成了大量需要得到妥善保护和维护的敏感数据。

据了解,ITX的后端ERP系统和前端客户应用使用了10台Oracle Database 11g 服务器,但随着业务的持续增长,ITX原有这套系统逐渐“捉襟见肘”,因此这家公司希望进一步提高关键业务型 ERP 和面向客户的应用的性能,同时确保跨国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及合规,此外他们还希望克服旧有基础设施的管理负担和技术限制,可见其现有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变革已“刻不容缓”。

在此背景下,ITX选择了思科HyperFlex的全NVMe 版本,该版本搭载了强大的英特尔至强处理器和英特尔傲腾固态盘。作为一种全新存储,英特尔傲腾固态盘能够消除延迟瓶颈,提高ERP系统、数据库和其他要求苛刻的工作负载的性能。

同时,通过将十个Oracle数据库和两个Microsoft SharePoint 服务器迁至搭载英特尔傲腾固态盘的思科HyperFlex全NVMe解决方案上运行,ITX的Oracle的数据库查询速度,用时从过去的几小时降至几秒,应用性能得以大幅度提升,同时还极大的简化了ITX数据中心运营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自动化,通过优化系统冗余、应用弹性和数据安全性,ITX完成了其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重构。

同样,总部位于德国的SysEleven,一直以来也在为全球客户提供可靠且灵活的公有云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以及私有云方案,SysEleven的目标之一就是为客户提供Kubernetes集群编排和管理服务。

但是,客户Kubernetes集群部署的具体需求却是千变万化的,其中有些客户希望在SysEleven的OpenStack云中运行,有些在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上运行,还有一些更倾向于本地部署,因此SysEleven的内部计算和存储资源必须足够灵活。此外,由于对Kubernetes编排虚拟环境的需求旺盛,SysEleven 也收到了许多关于使用共享存储的请求,为了加速业务发展,SysEleven 需要提供灵活可靠的高性能计算服务和降本增效的共享存储。

为了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SysEleven精心设计将多种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巧妙组合”,提供了企业客户期望获得的可靠性和高性能。特别是对于 Kubernetes 集群共享存储,SysEleven 选择利用两类英特尔3D NAND固态盘搭建而成的软件定义全闪存系统。

与专有存储系统相比,借助英特尔3D NAND固态盘搭建的全新全闪存共享存储系统,将SysEleven的存储总体拥有成本降低多达75%。此外,SysEleven将计算和存储集于一个超融合基础设施中,还能在单一裸机基础设施中处理各类用例。而凭借解决方案出色的可扩展性,SysEleven无需停机就能轻松地将节点动态添加到集群中,真正满足了客户对于在各种环境中使用容器和Kubernetes的要求。

由此可见,英特尔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真正为企业客户加速数字化转型起到重要的支撑性作用,同时英特尔在超融合之路上的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也实现对新一代超融合系统的价值重构,也重新定义了未来超融合架构的发展之路。

英特尔的创新与超越

回头来看,英特尔一系列的创新技术无疑为加速超融合的落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

首先,英特尔第二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系列包含多种型号,超融合供应商可根据各类工作负载的要求,从中选择能满足所需性能的处理器。同时,英特尔投资研发了多代虚拟化技术(如VMCS、IMT等),并将这些技术集成到英特尔至强处理器家族,显著提高了虚拟化工作负载吞吐量和虚拟机密度。此外,借助英特尔至强处理器,用户可在服务器之间跨多代CPU 轻松进行虚拟机和工作 负载迁移。

不仅如此,英特尔还提供硬件增强型安全防护,在降低性能开销的同时,帮助 抵御恶意攻击。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已针对数十款主流企业应用进行了认证、优化和验证。

其次,英特尔还将傲腾持久内存技术广泛应用于超融合架构之中,这项技术能够 增加应用的可用内存,或是带来数据持久性,便于停机后更快实现系统恢复。

 

英特尔傲腾可以从三个方面提升超融合的能力:一是,提升数据密集型应用的性能,如在虚拟化系统中,英特尔傲腾技术可将服务中断后的重启速度提升高达 135倍,或是增加数据库的持久性;二是,增加虚拟化系统的虚拟机密度,如在面向 Microsoft Azure Stack HCI 的英特尔精选 解决方案中,傲腾技术将 每节点虚拟机数量增加多达41%、将 I/O 吞吐量提高多达 76%, 并将性能与总体拥有成本比提升多达 33%;三是,提供更快存储速度,实现快速检索。测试显示,在超融合系统中,英特尔傲腾固态盘可将IOPS提高多达 22%,延迟降低多达 59%。在各类用途中,英特尔傲腾固态盘都能提供达到 99% 服务质量 (QoS) 级别的可预测快速存储,比 3D NAND 固态盘高出多达 60 倍。

第三,随着超融合集群规模的扩大,确保足够的网络带宽变得至关重要。为此,英特尔也提供了10/25/40/100GbE以太网适配器,通过网络数据包处理,使虚拟化技术具有智能特性和出色性能,同时也为存储带来灵活、可扩展的 I/O 虚拟化。在此基础上,英特尔提供的智能分流和远程直接内存访问(RDMA)也简化了超融合架构中节点到节点的网络流量路径,真正实现了网络流量的加速。

最后,英特尔还与主流超融合解决方案供应商紧密合作,共同推出英特尔精选解决方案,为超融合的加速落地和广泛使用打下了基础,包括面向 Google Cloud Anthos 的英特尔精选解决方案;面向 Microsoft Azure Stack HCI的英特尔精选解决方案;面向 Nutanix HCI 的英特尔精选解决方案以及面向 VMware vSAN 的英特尔精选解决方案,可以说可以最大化的帮助企业客户顺畅和平滑地升级到现代化数据中心之中。

总的来说,从不断坚持技术的创新和场景应用的延伸,再到历经全球众多客户的成功实践和验证,英特尔在超融合架构领域所体现出来的技术领先性,不仅会为客户建设现代化数据中心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同时也将会为推动未来超融合解决方案的进化与迭代,注入更多的新动力以及提供更大的想象力。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参与问卷调查,

我们期望了解更多您对于芯片行业和对于英特尔的看法。


申耀的科技观察,由科技与汽车跨界媒体人申斯基(微信号:shenyao)创办,18年企业级媒体工作经验,专注产业互联网、企业数字化、渠道生态以及汽车科技内容的观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