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

1.概述

1.1.1 概念、功能、组成和分类

1.概念: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将分散、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线路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是互连的、自治的计算机集合。

互连:互联互通

自治:无主从关系

2.功能:

  • 数据通信:连通性
  • 资源共享:硬件 软件 数据
  • 分布式处理:多台计算机各自承担同一工作任务的不同部分
  • 提高可靠性
  • 负载均衡

3.组成:

1.组成部分:硬件、软件、协议

2.工作方式:

  • 边缘部分:用户直接使用:C/S方式;P2P方式
  • 核心部分:为边缘部分服务

3.功能组成:

  • 通信子网:实现数据通信

  • 资源子网: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处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分类:

1.按分布范围分:

广域网WAN(交换技术);城域网;局域网(广播技术);个人区域网PAN

2.按使用者分:

公共网:中国电信;

专用网:政府;军队

3.按交换技术分: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4.按拓扑结构分:

总线型;星型;环形;网状型(常用于广域网)

5.按传输技术分:

广播式网络:共享公共通信信道

点对点网络:使用分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机制

5.脑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1.2 标准化工作及相关组织

1.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对计算机网络至关重要,要实现不同厂商的硬、软件之间相互连通,必须遵从统一的标准。

标准的分类:

  • 法定标准:由权威机构制定的正式的、合法的标准。如OSI
  • 事实标准:由某些公司的产品在竞争中占据主流,时间长了,这些产品的协议和技术就成了标准。如TCP/IP

2.RFC要上升为因特网正式标准的四个阶段:

RFC(Request For Comments)因特网标准的形式

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这个阶段还不是RFC文档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从这个阶段开始成为RFC文档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2011年取消]

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3.相关组织: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OSI参考模型、HDLC协议
  • 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通信规则
  • 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学术机构、IEEE802系列标准、5G
  • 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

4.脑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1.3 速率相关的性能指标

1.速率:

速率即数据率或称数据传输率或比特率

比特 1/0 单位:位

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位数的速率

单位是:b/s,kb/s,Mb/s,Gb/s,Tb/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带宽:

(1)”带宽“原本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即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之差;

(2)计算机网络中,带宽用来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传送数据的能力,通常是指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单位是”比特每秒“,b/s,kb/s,Mb/s,Gb/s,Tb/s。

网络设备所支持的最高速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吞吐量:

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单位:b/s,kb/s,Mb/s等。

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1.4 时间相关的性能指标

1.时延:

指数据(报文/分组/比特流)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也叫延迟迟延。单位是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发送时延(传输时延):从发送分组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分组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

2.时延带宽积:

1)时延带宽积(bit) = 传播时延(s) x 带宽 (b/s)

2)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即“某段链路现在有多少比特” 容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往返时延RTT:

1)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发收到接收方的确认(接收方收到数据后立即发送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

2)RTT越大,在收到确认之前,可以发送的数据越多。

3)RTT包括:往返传播时延 = 传播时延 *2

​ 末端处理时间

4.利用率:

  • 信道利用率:
    有 数 据 通 过 时 间 / ( 有 + 无 ) 数 据 通 过 时 间 有数据通过时间 /(有+无)数据通过时间 /+

  • 网络利用率:

​ 信道利用率加权平均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2.1 分层结构

1.为什么要分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发送文件前要完成的工作:

(1)发起通信的计算机必须将数据通信的通路进行**

(2)要告诉网络如何识别目的主机。

(3)发起通信的计算机要查明目的主机是否开机,并且与网络连接正常。

(4)发起通信的计算机要弄清楚,对方计算机中文件管理程序是否已经做好准备工作。

(5)确保差错和意外可以解决。

。。。。

将大问题分解为多个小问题。

2.怎么分层?

举个栗子:

你有一瓶酒,想邮寄给你的你朋友,首先进行软包装再放到木箱子里。朋友收到之后,先拆开木箱子再拆开软包装。这一过程中酒是实体,软包装的装和拆是协议,木箱子为软包装提供接口和服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分层的基本原则:

1.各层之间相互**独立,**每层只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

2.每层之间界面自然清晰,易于理解,相互交流尽可能少。

3.结构上可分割开。每层都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

4.保持下层上层的独立性,上层单向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5.整个分层结构应该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3.正式认识分层结构

1.实体:第n层中的活动元素称为n层实体。同一层的实体叫对等实体

2.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对等实体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水平

  • 语法:规定传输数据的格式

  • 语义:规定所要完成的功能

  • 同步:规定各种操作的顺序

3.接口(访问服务点SAP):上层使用下层服务的入口。

4.服务:下层为相邻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垂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概念总结:

  • 网络体系结构是从功能上描述计算机网络结构。
  •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简称网络体系结构是分层结构
  • 每层遵循某个/些网络协议以完成本层功能。
  •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 第n层在向η+1层提供服务时,此服务不仅包含第n层本身的功能,还包含由下层服务提供的功能。
  • 仅仅在相邻层间有接口,且所提供服务的具体实现细节对上一层完全屏蔽。
  • 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是指能运行的一些软件和硬件。

1.2.2 OSI参考模型

1.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

  • 7层OSI参考模型(法定标准)
  • 4层TCP/IP参考模型(事实标准)
  • 5层的体系结构(学习)

2.ISO/OSI参考模型

1)为了解决计算机网络复杂的大问题–>分层结构(按功能)

目的:支持异构网络系统的互联互通。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4年提出开放系统互连(OSI)参考模型。但是!理论成功,市场失败。

2)OSI七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ISO/OSI参考模型解释通信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各层功能及主要协议

1)应用层

  • 所有能和用户交互产生网络流量的程序

  • 典型应用层服务:

    文件传输(FTP);电子邮件(SMTP);万维网(HTTP)…

2)表示层

  • 用于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语法和语义)

  • 功能一:数据格式交换(翻译官)

    功能二:数据加密解密

    功能三:数据压缩和恢复

  • 主要协议:JPEG、SACII

3)会话层

  • 向表示层实体/用户进程提供建立连接并在连接上有序传输数据。这是会话,也是建立同步(SYN)

  • 功能一:建立、管理、终止会话

    功能二:使用校验点可使会话在通信失效时从校验点/同步点继续恢复通信,实现数据同步。适用于传输大文件。

  • 主要协议:ADSP、ASP

4)传输层

  • 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的通信,即端到端的通信.传输单位是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

  • 功能一:可靠传输\不可靠传输

    功能二:差错控制

    功能三:流量控制

    功能四:复用分用

    复用:多个应用层进程可同时使用下面运输层的服务;

    分用:运输层把收到的信息分别交付给上面应用层中相应的进程.

  • 主要协议:TCP,UDP

5)网络层

  • 主要任务是把分组从源端传到目的端,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网络层传输单位是数据报

  • 功能一:路由选择(最佳路径)

    功能二:流量控制

    功能三:差错控制

    功能四:拥塞控制

    若所有节点都来不及接受分组,而要丢弃大量分组的话,网络就处于阻塞状态。因此要采取一定措施,缓解这种拥塞。

  • 主要协议:IP、IPX、ICMP、IGMP、ARP、RARP、OSPF

6)数据链路层

  • 主要任务是把网络层传下来的数据报组装成帧。数据链路层/链路层的传输单位是帧。

  • 功能一:成帧(定义帧的开始和结束)

    功能二:差错控制 帧错+位错

    功能三:流量控制

    功能四:访问(接入)控制 ,控制对信道的访问

  • 主要协议:SDLC、HDLC、PPP、STP

7)物理层

  • 主要任务是在物理媒介上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物理层传输单位是比特。

    透明传输:指不管所传数据是什么样的比特组合,都应该能够在链路上传送。

  • 功能一:定义接口特性

    功能二:定义传输模式:单工、半双工、双工

    功能三:定义传输速率

    功能四:比特同步

    功能五:比特编码

  • 主要协议:Rj45、802.3

1.2.3 TCP/IP模型 & 5层参考模型

1.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相同点

  • 都分层
  • 基于独立的协议栈的概念
  • 可以实现异构网络互联

3.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不用点

  • 1.OSI定义点:服务、协议、接口

  • 2.OSI出现,参考模型先于协议发明,不偏向特定协议

  • 3.TCP/P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异构网互联问题,将IP作为重要层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面向连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建立连接,在此阶段,发出一个建立连接的请求。只有在连接成功建立之后,才能开始数据传输,这是第二阶段。接着,当数据传输完毕,必须释放连接。

而面向无连接没有这么多阶段,它直接进行数据传输。

4. 5层参考模型

结合了OSI和TCP/IP的优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 5层参考模型的数据封装与解封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3 总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参考资料王道论坛
PDF版本,欢迎关注公众号:刘看山是山。回复关键字:计算机网络;计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