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浏览器发展历史

1991年,WorldWideWeb 浏览器发布
这款由 Web 之父 Tim Berners-Lee 亲手设计的图形化浏览器还包含一个所见即所得 HTML 编辑器,为了避免同 WWW 混淆,这个浏览器后来改名为 Nexus
1993年,Mosaic 发布
Internet 的流行应该归功于 Mosaic,这款浏览器将 Web 带向了大众。诸如 IE, Firefox 一类的当代浏览器仍然在延用 Mosaic 的图形化操作界面思想。
1994年,Netscape 成立
Marc Andreessen 带领 Mosaic 的程序员成立了 Netscape 公司,并发布了第一款商业浏览器 Netscape Navigator。
1995年,IE 发布,浏览器之战即将爆发
微软针对 Netscape 发布了他们自己的浏览器,IE,第一场浏览器之战爆发。
1996年,Opera 发布
Telenor 是挪威最大的通讯公司,他们推出了 Opera,并在两年后进军移动市场,推出 Opera 的移动版。
1998年,Mozilla 项目成立
Netscape 成立 Mozilla 开源项目,开发下一代浏览器,后来证明,使用原有代码开发新东西是一种负担,接着他们着手从新开发。
2002年,IE 开始主导浏览器市场
市场份额达到95%,借助同操作系统的捆绑优势,IE 赢得第一场浏览器之战
2003年,苹果 Safari 浏览器登场
苹果进入了浏览器市场,推出自己的 Webkit 引擎,该引擎非常优秀,后来被包括 Google, Nokia 之类的厂商用于手机浏览器。
2004年,Firefox 引发第二场浏览器之战
Firefox 1.0 推出。早在 Beta 测试期间就积累了大量人气的 Firefox 引发了第二场浏览器之战,当年年底,Firefox 已经赢得 7.4% 的市场份额。
2006年,IE7 发布
IE6 发布后的第六年,迫于 Firefox 的压力,微软匆匆推出 IE7 应战,吸取了 Firefox 的一些设计思想,如标签式浏览,反钓鱼等。但这款浏览器现在看来并不成功。
2008年,Google 携 Chrome 参战
Google 发布了他们自己的浏览器,加入这场战争。轻量,快,异常的稳固让这款浏览器成为不可轻视的一个对手。

**浏览器内核**

浏览器内核也称为渲染引擎,是浏览器最重要的部分。内核负责对网页语法的解释。目前存在的主要的内核有Trident、Gecko、Webkit、blink四个。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内核的区别
一、Trident内核
Trident内核,又称MSHTML,微软内核。是微软窗口操作系统windows搭载的网页浏览器,也是IE的排版引擎。IE内核相对其他内核是最开放的,接口设计相对最为成熟,对外部程序支持最好,这也是IE外壳的浏览器最多的原因之一。IE背靠windows大树一度占据浏览器市场的绝对优势,微软也很长时间没有更新trident内核,导致Trident内核几乎与W3C标准脱节,也是的大量的bug等安全性问题涌现,给了后起之秀很多机会。

二、Gecko内核

Gecko,也称壁虎,火狐内核。Gecko核心设计的相对成熟,在无法获取源码的情况下,开放程度仅次于IE。由于其本身Open Source。实际上是目前开发程度最好的浏览器。Firefox的扩展能够给浏览者带来完全不同的浏览体验。

三、webkit内核

WebKit内核,苹果公司自己的内核,也是苹果的Safari浏览器使用的内核。

四、blink内核

Blink是一个由Google和Opera Software开发的浏览器排版引擎,Google计划将这个渲染引擎作为Chromium计划的一部分,并且在2013年4月的时候公布了这一消息。在Chrome(28及往后版本)、Opera(15及往后版本)和Yandex浏览器中使用。

五、Presto内核

Presto是一个由Opera Software开发的浏览器排版引擎,供Opera 7.0及以上使用。该款引擎的特点就是渲染速度的优化达到了极致,也是目前公认网页浏览速度最快的浏览器内核,然而代价是牺牲了网页的兼容性。

浏览器综合速度比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浏览器对html5支持比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浏览器综合性能比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浏览器对软件支持比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